日本茶道
茶的传来
茶原本不是日本所固有的产物,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当时有称做陆羽的茶学者写了一部关于茶的「茶经」,如果以现代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茶的话,则是比较接近像药一般的东西,除了要用之外,当时在唐朝的佛教礼仪中也有使用到茶。
茶传到日本的契机,是因为遣唐使与留学生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而开始,在那时茶还是以药用为主,或是宗教仪式为主。而在圣武天皇天平元年的时候,有记录着宫中大法要时曾经用茶来供奉的纪录,此外东大寺的正仓院也有保存着当时大佛开眼供养所用的茶碗等,足以想象当时的情况。
到了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的时候,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将回日本,并在近江国阪本的地方种植,这是日本最初种植茶叶,而这个地方往后被称做日吉茶园
而在之后的后弘仁六年时,嵯峨天皇在行幸于近江国韩崎之地时,因为大僧正永忠曾经献上茶叶,于是便命令全国各地开始种植,除此之外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但是,随着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只有一小部份的僧侣仍然保有饮茶的习惯。
终于到了中国宋朝,国力又兴盛了起来,这时日本是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时的权力者平清盛于是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当时有一位前往日本的学问僧称作为荣西,而荣西禅师就是之后建造健仁寺的高僧,在建久二年的时候,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了茶的种子与茶道具一式,回来后则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称作为石上坊的地方并用心照顾,因此,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就称作为石上茶。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当时荣西禅师所带回来的茶,到底是什么样的茶呢?
当中国进入了宋朝的时代后,茶的栽培与饮用方法变的非常的发达。然而唐朝的茶主要是以「团茶」为主,将茶叶固定成一块,然后再煎煮饮用,与日本现今的抹茶有一点接近,当时饮茶的礼法也已经规范,而器具则使用汤瓶,茶筅,天目茶碗等等。而茶则使用禅宗寺院的茶札,此外供茶也十分盛行。
此外,当时十分尊敬荣西禅师的京都北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从荣西禅师那里得到了一些茶的种子,并且在高山寺内的深濑种植,大概是地点相当的合适的关系,所以种植出了十分高品质的茶种,在这之后高山寺所出产的茶便称做本茶,受到最高的尊敬。
至此,饮茶的习惯以禅宗寺院为中心而向日本各地发扬,连京都的公家与鐮仓的武士都十分爱用。而「东鉴」这本书,就曾经记载了三代将军源实朝因为宿醉而苦时,荣西禅师将茶当作药来让将军服用,而那时献上的「吃茶养生记」中也有记载,茶具有治疗万病的功效。
里千家茶道的历史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是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事情,很都人认为“就算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质中,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只要随时随地的从内心去体认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的确,现代人的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是被动的,但是人们却拥有对于美的极纤细的感受性。然而将此心性再加以提炼,就是所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以及种种布置,摆设以及茶之汤,果子等,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许多人认为茶之汤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个时代的哪个大师所做,以及是否是那个时代的那个名人所用过,总是把古老摆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最注重的应该是清洁,在利休百首中也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始祖 ・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
二世 ・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
三世 ・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
此人之三子纷表成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
四世 ・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
五世 ・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
六世 ・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
七世 ・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
八世 ・一灯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
九世 ・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
十世 ・认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
十一世 ・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
十二世 ・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
十三世 ・圆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
十四世 ・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
十五世(当代)・鹏云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日本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chà)”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而此时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睐,茶会也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而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茶道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茶道具。
关于喝茶顺序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共计
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 六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十分钟 三分钟 四小时
初坐一小时四十分钟 后坐一小时二十分 。
茶道的流派
安乐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个流
有乐流
里千家流
江戸千家流
远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织部流
萱野流
古石州流
小堀流
堺流
三斋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石州流
宗旦流
宗徧流
宗和流
镇信流
奈良流
南坊流
野村派
速水流
普斋流
久田流
藤林流
不白流
不昧流
古市流
细川三斋流
堀内流
松尾流
三谷流
武者小路千家流
利休流
薮内流
日本茶道的宗师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 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 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